太極拳發力及臨床應用

2021073011:57
110.7.31-8.1    太極拳發力及臨床應用


110.8.16  站樁:加強心肺,啟動三焦經 腎經,站10分鐘血循增強,開始冒汗

太極拳的運動模式……
太極拳架勢舒展大方、勁道含蓄內斂、動作連綿不斷、用力以柔克剛、節奏急緩相間、編排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
太極拳的運動模式可以用核心帶動身體末梢,藉由中醫的百會穴與會陰穴相對拉撐,再包含骨盆微後傾(L2.3處向後移動),來拉直脊椎的角度。使脊椎拔撐之外、更能相對垂直地面,如此一來,便於穩定核心的力量,提高重心的穩定度,更能提升身體力線傳導的效率。


<<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適當結構的維持,是所有運動都重視的課題,好的結構才能提高力量使用的效能。太極拳將四肢維持在微屈的狀態(雙手圓撐相對保持如圓形、橢圓形),生理學指出力量的大小,除了肌纖維的種類即分布比例之外、肌纖維重疊的長度也對力量表現影響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微屈的肢體,能展現更好的發力效能,這也正是太極拳動作結構組成的要點。
<<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筋膜訓練中的Dynamic stretching,是太極拳架的運動模式,也是中國武術長拳的發想,源自 宋太祖趙匡胤。延展肢體的姿勢訓練,可以培養好的筋膜張力。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皆靜……>>
太極強調全身關節的協同運動,動作發生時,有如牽一髮而全身動。當不同軸向的關節同時配合運動時,身體才可如機器手臂工作時的狀態一般,既圓滑而且精準,經過這樣的訓練,除能高度強化身體的本體感覺外、更能省下多餘的精力,提升身體使用的效能,正所謂(慢慢來、比較快)。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筋膜學訓練中,提出動作訓練法(忍者理論),即動作緩和輕靈,轉動圓暢,尤其步伐落地不宜發出聲響,如忍者行動時的狀態(躡手躡腳)。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太極拳要求節節貫串,力線的傳導要能由腳底到指尖(由末梢末梢),要求整合力(整勁)的使用,如此一來提高參與動作的肌群,也真正能達到穩定核心,省時省力的條件。

太極拳訓練可以提高專業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能提升重心穩定度、舒緩壓力、強化協調性、提高本體感覺、增加筋膜彈性…..等,學會應用太極的訓練模式,改變身體使用習慣,體會並驚艷前人的智慧結晶。
太極,是種世界語言,更是種時尚。





本課程學習目標:

1.確實掌握屈髖為前提的骨盆運動模式
2.了解武術所謂「翻背勁」的胸腰筋膜訓練
3.體驗掌控重心分配及力線應用上轉換及搭配軀幹四肢支點,達到省力目的的用力模式
4.出階練習並掌握
武術筋膜訓練運動



課程流程:
立身中正
浮沉
捲尾閭 命門氣
開闔樁
養氣 =>(氣刀掌)
瓦龍掌=>開
揉筋掌=>合
纏絲勁(正纏絲 側纏絲 雙手纏絲) 雙人練習
八字馬=>鏟步 勾腳踹
三擺 發力訓練
步型步法

八法
八法與推拿的應用
掤、捋、 擠、按、採、挒、肘、靠

掤 肘肩 膝
捋 AC joint 髖關節
擠 AC joint
按 腰部 局部放鬆(晃腰 搖臀)
採 關節矫正
挒 關節鬆動術
肘 脊椎錐體矯正 肘按法
靠 重心挪移

陳氏太極13式(看時間規劃)

 
郭于賢中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傷科主治醫師
TASM第二屆 專科醫師受訓醫師
見效堂國術館 第四代傳人
中華民國合格藥師
國家太極拳A級教練及裁判
台灣陳氏太極拳總會副總教練
台灣全民運動會推手代表隊
台灣太極拳錦標賽推手金牌
台灣太極拳套路金牌
台灣盃陳氏太極拳錦標賽春秋大刀金牌